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苏婷
苏婷:
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市委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自2022年创新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以来,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效应持续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济南、留在济南、扎根济南。今年,我市主动对人才政策“双30条”(2024版)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更符合新时代要求和济南发展实际的《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今天的发布会对有关内容进行解读,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维国;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家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磊;市财政局党组成员房翠萍;市教育局总督学马炳光。
下面,我们首先邀请市委组织部王玉跃部长介绍有关情况。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 王玉跃
王玉跃: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长期以来对济南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深入践行“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理念,全力构筑“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持续打造“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人才IP,建立完善“一节一赛、一会一礼、一校一行+海右人才传播矩阵”“6+1”人才招引体系,城市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济南正在成为“近悦远来之城、人人向往之城”。2024年,济南常住人口增速翻倍提升,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人,济南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人才政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邀请函。近年来,我们聚焦“人才政策在同类城市中始终保持比较优势”这一目标,时时对标外地先进城市,持续优化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为广大人才来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全面保障。
近期,我们会同市直相关单位和专业第三方机构,对人才政策“双30条”(2024版)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广泛征求了各类人才、用人单位和专家学者意见建议,按照“更有效、更精准、更具针对性”的原则,对政策再优化、再丰富、再提升,修订出台了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政策修订主要做到“四个更加突出”。
一是更加突出服务产业,持续贯通全链条人才支持体系。聚焦人工智能、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空天信息、新能源装备等全市标志性产业链,构建起了涵盖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创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全链条人才支持体系,使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产业发展需要。年轻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本次政策修订,加大对青年科创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支持力度,新增3项具体政策,每年新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其中:新增青年科技人才创业支持政策,每年遴选10名左右创业人才,每人给予一次性50万元资金支持;新增海聚泉城专项人才“蓄水池”支持政策,每年遴选15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每人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新增博士后创业支持政策,每年遴选10个左右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每个给予30—50万元资金支持。对上述政策,我们将组织专业机构进行独立评审,把真正有潜力的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项目筛选出来,充分发挥各类政策和资金的叠加效应,让他们得到最及时、最有力、最全面的支持,助力更多青年人才在济南拔节成长、出新出彩。另外,进一步优化了产业领军人才、技能人才支持政策,通过丰富支持类别、优化流程机制、强化精准对接等举措,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更好推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
二是更加突出多元赋能,持续完善全要素创新创业体系。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的打造,需要持续而系统的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离不开专业精准的服务保障。此次政策调整,叠加导入平台载体、金融对接、配套服务等多维度支持政策,加速提升济南对人才的磁吸效应。平台搭建方面,新增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相关政策,整合全市各类平台载体,广泛链接海内外人才项目、赛事引才项目等优质资源,打造全市“1+N”项目孵化矩阵,根据成效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金融支持方面,我们坚持“长期主义”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理念,成立首期3亿元的海右人才基金,带动形成“财政引导基金领投、市场化基金跟投”的雁型科创基金投资矩阵,以“耐心资本”、“大胆资本”陪伴人才成长成才。配套服务方面,新增政策服务团、金融服务团、法律服务团、知识产权服务团等精准高效的专业服务,探索构建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打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环境,让广大人才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创新创业。
三是更加突出校地融合,持续打造全方位协同联动体系。发挥省会科教资源丰富优势,大力支持校地融合发展,本次政策调整,充分吸收新修订出台的《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相关内容,更大力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融合发展,更高效能促进科技成果在济落地转化。此外,去年以来,我们创新发展校友经济,深入开展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导师)选派工作,建立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校地企共引共用共享共服机制,大力推动企业高校人才“双向流动”,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本次政策调整,同步将上述创新举措吸收纳入,系统化、集成化、机制化推动校地融合发展。
四是更加突出生态营造,持续优化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我们坚持“大人才观”,强化“所有提升城市品质的工作都是人才工作”的理念,倾力构筑“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以高品质人才生态带动人口引力、发展动力、城市活力整体跃升。本次政策调整,我们提出健全人才政策常态化宣介机制,办好海右人才节、“双创”大赛、大学生开学毕业“双典礼”等特色引才活动,持续擦亮济南城市人才IP品牌。此外,对人才关心的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举措,推动全市人才服务体系更具特色、更有温度。比如,聚焦青年人才关心关注的住房问题,在保障购房补贴、生活补贴优厚待遇的基础上,追加住房公积金缴存及留济补贴、人才公寓等后续支持,进一步降低人才在济生活成本,让他们切身体验济南的“性价比”,感受济南的“刚刚好”。
今天的济南,正在拿出最大诚意、最实举措、最优服务,让人才站C位、当主角。3月20日,济南全城在行动,以一座城的礼遇,接续举办“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中国·济南第三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组织20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优质职位3万余个,吸引海内外超5万名人才到场,各项数据刷新同类人才招引活动纪录,济南城市吸引力持续增强,人才集聚度持续提升。
“济”济多士,“南”得有你。重才爱才、惜才敬才的济南,因为有你更精彩,也会让你更出彩。我们将对标国内一流,扛牢省会担当,聚力打造近悦远来之城、人人向往之城,让各类人才毫不犹豫选择济南、心甘情愿留在济南、信心十足赢在济南。我们将以千年古城的“开埠”气度,秉承“人才政策上不封顶、人才服务没有天花板、人才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持续抓好人才政策“双30条”的动态优化、落实落地和跟踪问效,持续构筑创新创业良好生态,让广大人才在济南绽放一路繁花,收获似锦未来!
苏婷:
感谢王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央广网记者:

新版人才政策“双30条”对博士后人才支持政策做了调整和丰富,请介绍一下在支持博士后来济发展方面,具体有哪些举措。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维国
张维国:
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聚焦构建博士后创新创业“新生态”,以政策、平台、资金、服务入手,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先后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9个,科研工作站90个,创新实践基地61个;发放各类补贴补助超3亿元,培养博士后科研人才5500余人。
一是拓展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维度。在给予博士后设站单位资助、博士后创新项目资助和博士后留济补贴的基础上,新出台了“博士后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重点扶持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我市博士后人才支持政策涵盖了从入站到出站、从创新到创业的全周期全链条,提供政策咨询、政策解读、政策配套、政策申报、政策兑现等“一揽子”服务。
二是提升博士后创新创业平台高度。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2024年新设立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平台23个,规模居全省首位。着力建设高能级创业载体,我市与省人社厅、山东大学共建山东博士(后)国际创新创业园,全力构建综合性主园区引领带动、专业园区协同支撑的博创园发展格局。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同山东大学设立“创业博士后”岗位,加快形成博士后人才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
三是加大博士后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在扶持创新方面,创新项目资助标准由最高5万元提高到7万元。在扶持创业方面,分别给予博士后初创企业30万元或50万元的创业支持资金。在留济补贴方面,针对企业新引进的博士后,留济补贴由原来的25万元提高到30万元。
为激发博士后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我们统筹开发人才服务资源,适当延长部分高层次人才服务金卡有效期限;拓展服务项目,新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事项,绿色通道服务突破20大类;做强服务品牌,遴选行业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商家加入“金卡合伙人”,打造市场化服务品牌矩阵,切实解决好人才的“关键小事”、“人生大事”。
下一步,我们将带着责任和感情,把对广大人才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更好地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也是促进人才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请问新版人才政策“双30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吕家亮
吕家亮: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成果转化是全过程创新链的重要一环,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了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只有转化了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本次人才政策“双30条”的修订,我们坚持突出“三个导向”,促进高价值技术成果在济转化落地。
一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市内应用导向。本次修订,我们新增高校联合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以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重大技术成果转化、重大创新产品研制为重点,开展“订单式”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从科技成果转化源头供给上予以支持,将支持措施和财政资金聚焦到科技成果市内转化上来。
二是突出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管理方式导向。新增支持高校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视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形成的国有股权纳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范围,资产处置等事项由高校自主决定,赋予高校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建立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专业高效、机制灵活、模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运营服务体系。
三是突出投入产出结果导向。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新版人才政策“双30条”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成立企业的,财政以“股权投资”方式予以支持;新增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财政以“股权投资”方式予以支持,主要是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整合提升优质平台资源,集聚各类人才项目、赛事引才项目,开展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孵化。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用足用好人才政策“双30条”,促进高校高价值技术成果市内转化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创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大众日报记者:

人才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请问人才政策“双30条”修订和下步工作中,在加强产业人才引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徐磊
徐磊: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人才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本次人才政策“双30条”修订,在优化企业家引育、产业领军人才、现代产业学院等政策基础上,与省级人才工程相衔接,新增经营管理人才项目;同时聚焦全市标志性产业链,增设专项人才“蓄水池”政策,支持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全市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支撑。这次修订使我市产业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备,对人才的支持保障更加精准。
在深入落实人才政策“双30条”基础上,我们将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靠人才引领产业,统筹推进“五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加快形成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一是持续提升平台载体引才效能。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338家,优质企业总数突破8500家,为产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提升产业、企业和平台发展能级,持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分层次抓好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培育,充分发挥产业创新平台作用,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产业人才。
二是加快推进产才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市着力招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全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16.4%和14.6%,分别较2022年提高7.8和5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产业链人才引育,制定技术和人才需求清单,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招引紧缺型人才;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人才引领型企业培育,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产业人才供给与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
三是持续推动产业人才队伍纵深建设。我们将建立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库,进一步发挥好重点人才工程牵引作用;研究制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人才专项行动方案,在人才引育留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推进高素质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五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强省会建设贡献工信力量。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

济南高校数量众多、门类齐全,校地联系密切,合作空间广阔。请问新版人才政策“双30条”在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

市教育局总督学 马炳光
马炳光: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市委市政府把高校视为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多次召开驻济高校座谈会,对深入实施市校融合发展战略提出更高要求。本次政策修订,我们坚持“大人才观”、“大教育观”,以实现高校高水平建设与省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为目标,通过“项目化”形式推动市校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整体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更加突出产业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本次政策修订,我们在“济南奖学金”基础上新设立“济南奖学金菁英奖”,加大对有意留济就业大学生的支持力度;新增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高校自我市企业选聘产业教授(导师)支持政策,按照联合培养的硕博士人数、选聘的产业教授(导师)人数一次性拨付补助资金;优化对现代产业学院和产业急需专业的支持政策,创新提出“订单式”、定向、定岗等人才培养方式,从源头上促进高校人才供给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匹配。
二是更加突出急需紧缺人才贯通培养。鉴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周期长的客观实际,我们在新版人才政策“双30条”中单列两条“支持高校助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结对职业院校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支持驻济高校与我市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在科学教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早期培养、“3+4”“3+2”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通过分段贯通培养方式和长周期持续支持,为拔尖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成长打牢基础。
三是更加突出校地融合长效机制建设。为持续激发驻济高校对校地融合工作积极性,我们将持续实施高校集聚区建设提升行动,高规格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听取各高校对强省会建设和市校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帮助高校解决一批困难问题,优化发展环境;我们创新提出每年开展高校服务强省会建设贡献度评价,以人才培养质量、留济就业情况、服务地方发展等为重点,对市校融合发展成效突出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加速市校“全域融合”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用足用好人才政策“双30条”,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携手开创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为落实好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请介绍一下市财政局在资金保障方面有哪些工作举措和打算。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 房翠萍
房翠萍:
为保障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全面落实落地,市财政局锚定人才强省会战略,构建起覆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的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2021-2024年),市级人才资金投入年均增幅达4.42%。2025年预算安排总规模保持全省首位,筑牢了人才发展财力支撑。
下步工作:一是坚持“引财有方”,建好人才集聚“强磁场”。做优做强海右人才基金,重点支持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海聚泉城”专项计划及“校友经济”优质项目;发挥好“6+N”引导基金作用,吸引撬动更多耐心资本,支持我市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人才落地。二是坚持“用财有效”,打造人才创新“策源地”。围绕服务“项目提升年”,聚焦“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支持驻济高校、科研院所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三是坚持“管财有度”,当好人才工作“服务员”。着力推进“创业贷”“人才贷”“攀登贷”等财金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撬动金融资金,不断降低融资成本。落实落细人才政策“双30条”,对人才待遇保障、人才重点工程资金,实现资金直达。着力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实现事前人才项目评估“全覆盖”、事中预算执行“全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结果“全应用”。
市财政局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加强财政资源配置和项目要素保障,强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供给效能,切实构筑“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苏婷:
今天的发布会让我们共同见证了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的全面升级与诚意担当。济南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尊贤敬才的诚意、开放包容的姿态,向海内外英才发出最诚挚的邀请:我们热切期盼,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济南、筑梦泉城,与我们一起以一座城的千年文脉为卷轴,以“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赤诚之心为笔墨,共同绘就新时代发展的美丽华章。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和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