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地企融合发展加快驻济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省科技创新大会要求,根据海右人才节系列活动安排,6月20日,由中共济南市委教育工委、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信息化局共同主办,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济南科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国赢技术产权交易有限公司、黄河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的驻济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供需对接会及项目路演活动在海右路演大厅成功举办。
来自山东大学、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20余所驻济高校的领导和驻济企业代表共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大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戴龙成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应邀参加活动。
戴龙成在讲话中指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经济结合的核心内容,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环节,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戴龙成强调,加快推进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平台等深入合作、协同发力。希望驻济高校发挥好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提升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能力;驻济企业发挥好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产学研合作积极性和主导权;市直有关部门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提升校企科技成果对接服务质量;成果转化平台要发挥好专业化载体作用,为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孵化加速等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
会上,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大地纬软件、山东金铸基药业等单位进行了典型发言;驻济高校高价值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2张清单进行了现场发布;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齐鲁理工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与驻济企业合作的14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算能科技、威盛电子、深兰启承、山东大学、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的部分科技成果项目进行了路演。
项目路演前,济南市科技局介绍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简要情况。
2022年,济南首次进入“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50强排第36位,在国家创新型103个城市中“创新能力百强榜”排第16位。科技创新标志性指标走在全省前列,技术合同成交额,新增高企数量、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项指标位居全省第1位。强化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围绕“培育、认定、成长”三个环节,“下好鼓励引导先手棋、打好靶向服务主动仗、出好政策雨露组合拳”,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772家,占全省总量21.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613家,占全省总量21.4%。
今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倍增计划”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全面建成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有力、企业创新硬实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承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规范有序、技术要素市场配置逐步优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此次项目路演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倍增计划”》,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学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高校院所高价值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倍增计划》政策创新点主要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供给力、提升企业创新硬实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承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力、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力”6个方面发力。政策涉及资金补助的主要有: 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经科技部批准的并在济南市注册成立的,牵头单位建设的每家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参与共建的每家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 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支持高校院所或联合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开展重点项目概念验证,依据概念验证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每个中心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 支持中试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高校院所、企业依托省级以上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面向社会提供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服务,依据中试示范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每个示范基地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分管负责同志,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上述活动。